vps https://www.changxingyun.com
这个端午节,全国各地的民众用吃粽子、赛龙舟等方式,庆祝传统佳节。
然而,一个女子却因一个荒谬的理由,遭到了网暴。
6月4日,一位女游客到广东佛山观看龙舟比赛,看到岸边停靠着一艘龙舟,便坐上去拍了一个视频,并发到了网上。
没想到,却因此遭遇了网友的围攻。
有网友言辞激烈,称该女子“搞坏了传统文化,女士不能碰摸龙舟”,还要求她“负刑事责任”。
原来,按广东当地的习俗,女性是不允许上龙舟的,因为这很“晦气”,是一种很不吉利的事情。
评论区充斥着大量对该女子的指责,甚至谩骂,让人目瞪口呆。
在这些人的观念里,女人不能坐龙舟、不能碰龙舟,因为一旦女人上船,“船就废了”。
该女子试图为自己辩解,但网暴者不依不饶、越发气愤,扬言要她赔偿。
有人留言:“成百年流传下来的龙舟给你坐废了,态度还这么嚣张,看到这么多人骂你就放心了。”
还有人怒斥:“不知道你是不是中国人。你一个女的也敢坐龙头,这已经不是无知的问题了。”
铺天盖地的讨伐,看得人心惊胆战,仿佛这位女士犯下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,人人路过都要骂一声、啐一口。
很难想象,都已经2022年了,竟然还泛滥着这么多陈芝麻烂谷子的思想。
有网友站出来替女子鸣不平,致电佛山市九江龙舟协会。
协会很“大方”地承认,“当地有一种传统龙舟,有这个(妇女不能登船的)传统习俗”。
并表示:“我们会加大宣传,避免女游客未经允许,误上传统龙舟拍照留念。”
官方回应之后,争论更加激烈了。
一部分网友觉得,入乡随俗,尊重当地的风俗,没有什么不妥。
但也有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,因为“禁止女性上龙舟”本来就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糟粕,“加大宣传”真的是在解决问题么?
需要强调的是,如果女游客未经船主的允许擅自上船,那么她无疑是有过错的,应该道歉。
但现在问题的核心显然不是这个,而是女性不能上龙舟,女性一旦上了龙舟,就触犯了禁忌。
这就很值得玩味了。
每年的端午节,赛龙舟都是一项非常受民众欢迎的节目,尤其是在一些水量丰沛的江河流域,民众参与度很高。
在热情最高涨的时候,一位女性因为不了解当地习俗,无意间登上龙舟,却引起网友的大范围抵制和网暴,这本质上是当地龙舟文化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。
正如评论中那位网友的留言,在某些地区的认知中,女性是“脏”的,登上了龙舟便是对龙舟的亵渎。
甚至女性都不能出现在龙舟赛道上。
事件发酵后,有网友发布了一段龙舟表演时的视频,在龙舟经过桥下时,龙头船员忌讳桥上女人晦气,高声叫嚣着让桥上女人散开。
,时长00:29
也有女性网友表示,自己在某地观看赛龙舟时,就曾被人用矿泉水瓶砸伤。
在网上随便一搜龙舟习俗,很多都有提到,因为习俗,“女性是不能参加的”。
过去,以“龙舟禁忌”为借口,闹出的恶性事件也屡有发生。
福建某地流传着一个民间故事:
民国年间,有一次龙舟比赛的间隙,一个小姑娘出于好奇爬上靠岸的龙舟,正巧被船主看到。
船主认为女性上船不吉利,对女孩家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赔偿要求。
女孩家并不富裕,一时无法满足,船主便叫来一帮人,把龙舟抬到了女孩家。
由于龙舟船身很长,没法从过道进入屋子,他们竟把龙舟弄上屋顶,对房屋的破坏、对女孩的恐吓,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。
最终,女孩家不得不赔偿一条新船,并做法事平息了这次事件。
那个爬上龙舟的小女孩,与这次登上龙舟的女游客是何其相似。
不同的是,如今已是法治社会,那群人不敢再用强硬手段闹事并索要“赔偿”。
而是换成了“网暴”。
骨子里那副早已过时的腐朽价值观,从未变过。
在他们眼里,女人不能进祠堂,不能上餐桌吃饭,女记者坐了男足的大巴就会输球,女人生理期走进寺庙就会触怒佛祖。
就连女人进入施工隧道也会产生“污秽”,导致隧道塌方……
这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,大概从来没有了解过,现任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主席,就是一位中国女性。
● 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主席严金秀,被称作“隧道女神”
他们口中振振有词的所谓“传统”,何尝不是一种“糟粕”,是一种对女性尊严的漠视?
讽刺的是,就在一些人叫嚣着女性上船不吉利的时候,中国女子龙舟队,在雅加达亚运会上夺得了金牌。
● 中国队在第18届亚运会女子200米竞速赛中获得金牌
而在去年的东京奥运会上,中国女子赛艇的姑娘们亦曾力挽狂澜,创四人双桨世界最好成绩,勇夺冠军。
甚至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,中国姑娘们就已夺得过该项目的金牌。
巾帼不让须眉,在为国争光这件事上,中国女性从来不甘屈于人后。
就在昨天(6月5日),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,登上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,这是她时隔10年后的第二次太空之旅。
● 刘洋
那些鼓吹“女性不能上船”的人,不知道在看到这条新闻时,内心作何感想。
尊重传统固然重要,但对于某些已经不符合现代文明的思想陋习,我们需要合理甄别,需要理性对待。
据《中国妇女报》披露,曾被责令关停的“女德班”,一度在某些地区有抬头之势,专门针对5~18岁的少年儿童,宣讲“孝道”和“女德”:
男为大,女为小;
婚姻四项基本原则:打不还手,骂不还口,逆来顺受,坚决不离婚;
女孩换男友将会烂手烂脚,最终要锯掉;
穿着时尚暴露,等同于教人强奸……
听起来不可思议,但令人痛心的是,送孩子来“女德班”的家长,还糊涂地以为孩子是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。
这些明显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,如果我们不加选择地一味吸取,只会毒害一代又一代祖国的未来。
登上龙舟的女子最终删掉了视频,清空了自己的社交账号,以避免网暴的愈演愈烈。
这种静默处理,未尝不是一种智慧。
毕竟,网暴者虽然闹腾得凶,但更多的是逞口舌之快,只求获得一种高高在上的精神上的快感和满足。
当网暴者失去了“靶子”,他们感觉无趣,便自然会散去。
性别话题本不需要如此敏感,可总有一些别有用心者,每每刻意带节奏,人为设置沟通障碍和两性标签。
他们打着尊重传统文化的幌子,搞道德绑架,搞性别歧视,硬生生把我们一直以来提倡的男女平等的理念,炒成了敏感话题,动辄贴上“打拳”的标签。
实在是太荒唐了。
同时,这件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。
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发扬光大,但也需要警惕,提防一些打着传统文化幌子的落后思潮,卷土重来。
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给思想“减负”,让传统习俗更好地与现代社会接轨。
唯有如此,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乐于接受并参与进来,才能向外界传播正确的价值观,让我们优良的传统文化,得到更长远的传承和发展。
大清早亡了,如此恶臭陋习也该弃了。